【组成】白花蛇舌草100g,夏枯草60 g,山楂30 g,何首乌、鳖甲、牡丹皮、党参、半边莲、半枝莲各30 g,薏苡仁25 g,生地黄、白术、白芍、女贞子各20 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阴,解毒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食后脘腹饱胀纳呆加谷芽、陈皮;腹泻加山药、莲子、马齿苋、黄芪;口燥咽干加麦冬、黄精、白茅根、南沙参、北沙参:舌淡苔薄少,脉缓减牡丹皮。
【方源】四川中医,1988(4): 31.
【组成】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生地黄各10 g,牡蛎,重楼各30g,玄参、山慈菇、、黄药子、海藻、昆布、夏枯草各15g,牡蛎、重楼各30 g。
【功效】化痰软坚,滋养肝肾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30剂后,如肿块缩小1 /2以上者继续服上方1-2个月。如肿块增大或变化不明显者加化疗。
【方源】北京中医,1985(5):22.
【组成】海藻、昆布、土贝母、天葵子、夏枯草、炒白术。当归各9 g,生牡蛎30g,海蛤壳、丹参各15 g,山药、玄参各12 g。
【功效】化痰软坚,补益气阴。
【适应证】霍奇金病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方源】浙江中医学院学报,1981(2):23.
【组成】川贝母12g,玄参15g,牡蛎25g,瓜蒌15g,穿山甲8g,地龙干15g,金银花15g,虎杖15 g,天花粉30g,白花蛇舌草30g。(编者按: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)。
【功效】化痰散结,活血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痰热互结,热毒内蕴型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同时服片仔癀,每日1粒,禁食辛辣、油腻、腥味之品。
【方源】福建中医药,1989(4):12.
【组成】山豆根30g,土茯苓30g,连翘30g,牛蒡子15g柴胡9g,土贝母12g,蜂房30g,板蓝根30g,天花粉15g,玄参30g,鬼针草30g,地锦草30g。
【功效】清热,解毒,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另用硼麝散吹入。气滞明显者加川楝子、香橼皮;痰多者加白芥子、山僵蚕、胆南星、半夏;有虚热者加胡黄连、糯稻根。硼麝散组成:硼砂3g,麝香0.3g,青黛0.9 g,蟾酥0.6 g,冰片0.9g。研末吹入。
【方源】陕西中医,1980(1):46.
【组成】夏枯草15 g,牡蛎15 g,天花粉12 g,生地黄12 g,川贝母9g,玄参9g,麦冬9g,壁虎(焙干研末冲服)2条。
【功效】滋阴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中医杂志,1986(3):62.
【组成】白花蛇舌草100g,夏枯草60g,山楂50g,何首乌、鳖甲、丹参、党参、半边莲、半枝莲各30g,薏苡仁25g,生地、白术、白芍、女贞子各20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阴,解毒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山西中医,1988(5):49.
【组成】金银花30 g,蒲公英20 g,天葵子15 g,野菊花15g,紫花地丁15g,半枝莲15 g,白花蛇舌草20g,重楼15g,夏枯草15g,玄参15g,浙贝母10g,赤芍15g,牡丹皮10g,郁金10g,薏苡仁15g,枳壳10g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,理气活血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邪毒内蕴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另口服六神丸每次5粒,每日3次;西黄丸每次3g,每日2次。
【方源】中国医药学报,1990(4):53.
【组成】薏苡仁、夏枯草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川贝母、僵蚕、蜂房、土鳖虫、壁虎。
【功效】健脾除痰,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并服西黄丸。
【方源】新中医,1987(10):25.
【组成】热地黄10g,鹿角胶10 g,白芥子15 g,干漆10g.五灵脂10 g,麻黄3g,附子3 g,鳖甲20 g,皂角刺30g,甘草10g,当归20g,丹参20 g。
【功效】温阳散寒,行气活血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天津中医,1996(1):13.
【组成】山豆根、板蓝根、土茯苓、蜂房、鬼针草、地锦草、连翘各30 g,牛蒡子根、土贝母、天花粉各12g,柴胡9g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段凤舞肿瘤积验方。
【组成】当归10g,川芎10g,赤芍10g,生地黄10g,玄参15g,山慈菇15 g,黄药子15 g,海藻158,昆布15g,夏枯草15g,牡蛎30g,重楼30g。
【功效】养血化瘀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疗效】本方治疗10例恶性淋巴瘤,临床分期为1期4例,Ⅱ期2例,Ⅲ期1例,Ⅳ期3例。结果单纯中药治疗7例中,肿块消失3例,基本消失1例,缩小1/2以上者2例,肿块保持不变例。治疗后观察时间半年1例,1年1例,2年3例。中药结合化疗组3例中2例肿瘤消失,基本消失1例。
【方源】湖南省肿瘤医院潘敏求方.
【组成】夏枯草30g,天南星9g,昆布15 g,生牡蛎30g,丹参30g,莪术15g,蒲公英30g,皂角刺9g,旋覆花12g,全瓜蒌15 g。
【功效】清热化痰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瘀血内结,疼痛明显者加土鳖虫9g,蜈蚣9g,蜣螂9g,赤芍12g,血竭9g;痰热内阻,胸闷气急者加川贝母12g,天竺黄6g,青礞石12g,半夏15 g;气滞瘀阻明显者加柴胡9g,川芎9g。
【疗效】本方结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82例,结果1年生存率72%(59/82),3年生存率50%(41/82),5年生存率52.7%(29/55)。
【方源】武汉军区总医院杜光祖方.
【组成】生牡蛎30g,土贝母9 g,玄参9 g,夏枯草15g,海蒸15g,山慈菇9 g,首乌藤30g。
【功效】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热痰蕴结者加白花蛇舌草30g,蛇莓30g,天南星30g,竹沥、半夏各9g;寒痰凝结者加半夏12g,陈皮6g,茯苓12g,甘草5g,桂枝5g,土贝母9g,煅牡蛎30g,白花蛇舌草30g,白芥子5g;痰多者加陈胆南星6g,小金丹1粒;痰湿凝结者加半夏9g,陈皮6g,茯苓9g,白花蛇舌草30g,天葵子12g;气虚者加太子参15g,白术9g,茯苓9g,甘草5g;发热不退者加鳖血拌柴胡5g,白薇9g;阴虚者加熟地黄30g,肉桂3g,甘草3g,麻黄1.5g,炮姜1.5 g,鹿角胶9 g,白芥子.半夏9 g,陈皮6 g。另以艾绒包裹麝香0.19 g灸天井、光明、小海穴位,每次灸1次。
【疗效】本方治疗12例恶性淋巴瘤,生存2年以上2例,3年3例,6年以上1例,8年以上3例,9年以上1例,10年以上2例。
【方源】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庄芝华方.
【组成】白花蛇舌草30 g,山慈菇15 g,三棱15 g,莪术15g,炒白术15 g,僵蚕30 g,夏枯草30g,昆布30g,煅牡30 g,煅瓦楞子30g,炮穿山甲9g,黄药子9 g,全蝎6 g。(编者按: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替代品)
【功效】清热消散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气虚者加黄芪、党参;血虚者加当归紫河车;胃阴虚者加石斛、麦冬、玉竹;肝肾阳虚者加龟板鳖甲、生地黄、枸杞子;阴虚者加附子、桂枝、补骨脂、棉花根;实热者加生石膏、知母、黄芩、黄连;偏寒者加炮姜、附子、桂枝;偏热者加狗舌草、天葵子。肿块处可外敷独角莲或鲜蟾皮。
【疗效】本方治疗11例恶性淋巴瘤,其中存活1年以上9例存活3年以上5例,存活5年以上4例,存活10年以上2例。
【方源】中国中医秘方大全.
【组成】轻粉2.1g,白硇砂15 g,苏合油15 g,硼砂15 g,白及15g,血竭30g,煅白矾30g,雄黄30g,全蝎30g,蜈蚣30g,生水蛭30g,乳香60g,朱砂60g,天花粉60g。
【功效】解毒消肿,活血化瘀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共研末泛丸如绿豆大小,每日3次,每次2~10丸。
【疗效】本方治疗4例恶性淋巴瘤,3例效果显著。
【方源】天津市红桥区第一防治院肿瘤组方.
【组成】鲜土茯苓60g,生地榆60g,鲜杏香兔耳风根70 g,土牛膝9g,全当归12g,威灵仙12 g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除湿通络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疗效】1例经活检证实的恶性淋巴瘤,用本方治疗3个月后,症状明显好转,浅表淋巴结缩小。治疗3年后情况良好。
【方源】浙江省安吉县孝丰人民医院姚越健方.
【组成】方一:桂枝10g,干姜30g、附子30g,乌药10g.小茴香20g、熟地黄30g,桃仁10g,红花10g,三棱15g,莪术15g、升麻10g、牵牛子30g,槟榔30g,大黄15g,玄明粉15 g。方二:轻粉30g,桃仁10g,黄连10g,槐角10g,槐花10g、杏仁10g,连翘10g,蜂房12g,大黄10g。
【功效】温里化瘀,通腑泄浊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方一水煎服。方二制成丸剂,每次3g、每日3次。
【疗效】本方治疗十二指肠淋巴肉瘤1例,胃淋巴肉瘤2例皆愈。
【方源】北京中西医肿瘤骨病研究基金会孙秉严方.
【组成】望江南30 g,白花蛇舌草30g、夏枯草30g、海藻30g,牡蛎30g,野菊花30g,白茅藤30g,丹参30g、全瓜基30g,昆布15 g,山药15 g,桃仁9g,南沙参12g、王不留行12g,蜂房12 g。
【功效】活血化瘀,化痰软坚,清热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另外,小金片10片分2次吞服,壁虎片I5片分3次吞服。
【疗效】本方治疗淋巴瘤4例。临床治愈2例,有效1例,无效1例。总有效率为75%。
【方源】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刘嘉湘方.
【组成】白花蛇舌草100g,夏枯草60 g,山楂50 g,何首鸟30g,鳖甲30g,牡丹皮30g,丹参30g,半边莲30g,半枝莲30g,生薏苡仁25 g,生地黄20 g,白术20 g,白芍20g,女贞子20 g。
【功效】滋阴软坚,消肿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方源】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正雨方.
【组成】夏枯草12g,僵蚕12g,香附12g,石决明9g,当归6g,白芍6g,青皮6g,柴胡6g,川芎6g,红花3g、姜黄3g,穿山甲6g,生甘草3g。(编者按: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替代品)。
【功效】疏肝解郁,化痰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气郁痰结之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肿核坚硬加海藻、川贝母、黄药子、猫爪草。
【方源】中医肿瘤学.
【组成】牛黄、朱砂各1g,山慈菇、五倍子各20g,雄黄乳香、没药、全蝎各15g,蜈蚣10g,珍珠15 g,鹿角霜20g,鳖甲20 g。
【功效】清血解毒,祛风破瘀,化痰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痰郁互结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诸药研末,每次服3g,每日3次,至少连续服用2个月。
【方源】辽宁中医杂志,2003,30(2):135.
【组成】煅龙骨、煅牡蛎各30g,夏枯草20g,三棱、莪术、水蛭各10g,半夏、浙贝母各15 g,白芍、茯苓各20g,半枝莲20 g,白花蛇舌草30 g,猫爪草15 g。
【功效】逐瘀消瘤,化痰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痰凝结滞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2次服用,连续服用直化疗结束。可根据病情辨证添加昆布、海藻、当归、川芎、黄芪、甘草、党参、白术、麦冬、五味子、延胡索等。
【方源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,2016,4(5):124-125.
【组成】黄芪30 g,党参、白花蛇去草、夜交藤各15g。白术、熟地黄、半枝莲、半边莲各12 g,川芎10g,当归、茯苓、蒲公英、酸枣仁各9g,炙甘草6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血,消痰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气血两虚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2次服用,连续服用7为1个疗程。
【方源】浙江中医杂志,2018,53(1):10-11.
【组成】白术、麦芽、神曲、莪术、半枝莲、郁金、熟地黄各15g,蒲公英、补骨脂、枳壳、法半夏、鸡内金各10g,黄芪、薏苡仁各20g,竹茹、豆蔻各8g。
【功效】健脾养胃,消痰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脾胃不和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浙江中医杂志,2018,53(1):10-11.
【组成】黄芪、太子参、熟地黄各20g,五味子、山药、半枝莲、黄精各12g,白术、女贞子、构杞子、菟丝、麦冬、茯苓、补骨脂各9g,白花蛇舌草15 g,甘草6 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阴,消痰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气阴两虚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浙江中医杂志,2018,53(1):10-11.
【组成】黄芪20 g,人参12g,半夏10g,陈皮10g,茯苓10g,炒白术20g,女贞子30g,菟丝子30g,枸杞子30g,炙穿山甲10 g,生麦芽20 g,山药20 g,猫爪草20 g,甘草6 g,白花蛇舌草15 g,肉桂6g,淫羊藿12g,生姜3片,大枣6枚.(编者按: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替代品)。
【功效】益气补肾,健脾化痰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脾肾两虚,痰热蕴结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3次,分早、晚餐后2次服用,连续服用14剂为1个疗程。
【方源】时珍国医国药,2008,19(1):246-247.
【组成】钩藤10g,柴胡10g,黄苓10g,生白芍10g,当归10g,川芎10g,生白术10g,茯苓皮20 g,佛手10g,郁金10g,意苡仁30 g,仙鹤草30g,白花蛇舌草15g,藤梨根15g夜交藤10g,石斛12g,青皮、陈皮各10g,生甘草5 g。
【功效】疏肝理气,清热化痰,利湿消肿。
【适应证】肝气郁结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服,分早、晚餐后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--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-2014:1-4.
【组成】柴胡10g,生白芍10g,黄苓10g、薏苡仁60g,八月札10g,佛手10g,白花蛇舌草30g,藤梨根30g,法半夏10g,陈皮10g,,茯苓20g,仙鹤草20g,苦参10 g,地肤子10 g,焦山楂10g,生甘草5g。
【功效】疏肝理气,清热化痰,补肝肾。
【适应证】肝肾不足,肝郁湿热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餐后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--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,2014:1-4.
【组成】柴胡10g,生白芍10g,仙鹤草30g,,藤梨根30g,佛手10g,苦参10 g,白花蛇舌草30 g,石斛12g,慧苡仁60g,。地肤子10g,郁金10g,生牡蛎30g,乌蛇10g,钩藤10g,枸杞子20g,桑寄生20g,红豆杉6g,茯苓20g,白鲜皮10g。
【功效】疏肝理气,解郁化痰,补益肝肾。
【适应证】肝肾不足,肝郁化火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餐后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治分论坛论文集,2014:1-4.
【组成】钩藤10g,柴胡10g,黄芩10g,生白芍10g,佛手10g,板蓝根20g,虎杖15g,薏苡仁30 g,当归10 g,白花蛇舌草15g,藤梨根15 g,蒲公英20g,大腹皮10g,郁金10g,生大黄(后下)10g,紫金牛10g,生甘草5g,仙鹤草10g。
【功效】疏肝理气,清热通腑,排毒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肝脾湿热,内毒壅盛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餐后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--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,2014:1-4.
【组成】炙鳖甲(先煎)10g,生地黄15g,玄参10g,牡丹皮10 g,赤芍、白芍各10 g,当归10 g,苦参6 g,生薏苡仁30 g,炒白术10 g,猪苓、茯苓各15 g,白花蛇舌草30 g,半枝莲15 g,龙葵15 g,重楼15 g,山慈菇15 g,莪术20 g,垂盆草30g,枳壳10g,生甘草6g。
【功效】滋阴,清热,化湿,凉血,解毒,化瘀,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肝肾阴虚,湿热瘀毒互结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餐后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--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,2014:1-4.
【组成】黄芪30g,当归10g,白术10g,女贞子15g,黄精10g,熟地黄10g,鸡血藤20g,夜交藤10 g,景天三七15 g,丹参15g,莪术15 g,石见穿15 g,紫金牛15g,山慈菇15 g,蜀羊泉15g,白花蛇舌草30g,半枝莲15g,龙葵15 g,虎杖15 g,甘草6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血,化瘀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脾肾不足,气血两虚,瘵毒内蕴之恶性淋巴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餐后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--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,2014:1-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