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组成】当归12g,杭白芍15g,黄芪15g,甘草9g,广陈皮9g,龙眼皮15 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血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中医杂志,1958(7):461.
【组成】炙黄芪15g,焙水牛角9g,炙海螵蛸15g,炒茜草根4.5g,紫河车6g,鹿角霜6 g,炙龟板12g,阿胶6g,鹿角霜3g,血余炭3g,生牡蛎12g,炙桑螵蛸12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阴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共研细末,加猪脊髓炖化和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,空腹送服6g,每日2次。
【方源】江西中医药,1959(10):9-13.
【组成】蝎尾10条,壁虎6只,蜈蚣4条,百草霜9g,硼砂9g,白芷9g,血竭9g,硇砂9g,青黛6g,金银花30g。
【功效】破瘀散结,化痰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共研细末,每日3g。
【方源】中草药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.
【组成】雄黄0.6g,硇砂0.6g,生马钱子0.21g,生附子0.5g,砒霜0.5g,青黛0.6g,乌梅0.9g,硼砂0.6g,生赭石1.2g,轻粉0.6g,鸦胆子2.1g。
【功效】攻毒散结,消癥祛瘀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以上为1丸剂量,每日1丸,分2次服。
【方源】肿瘤病良方1500首.
【组成】马钱子、三七、水蛭各60 g,全蝎、蜈蚣各30 g,马齿苋、海藻各90 g。
【功效】软坚散结,解毒抗瘤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体癌。
【用法】马钱子用油炸后去皮,和其他药共研细末,每次1;每日3次,连服1年。服药期间忌用中药甘草,如遇高热、恶心、呕吐,停服。如症状恢复可连续服用。
【方源】新中医,1989(3):31-32.
【组成】海龙1条,蕲蛇3条,水蛭、虻虫、人指甲、黄连、乳香、没药各6g,全蝎、蜂房、黄柏各9g,牡丹皮12g,龙胆草15g。
【功效】破瘀散结,抗癌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体癌、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上药共研细末,用金银花煎水为丸,雄黄为衣。每日6~9g,分2~3次吞服。
【方源】新中医,1980(3):35.
【组成】方一:蓖麻子仁3个(捣碎),鸡蛋1个。方二:白花蛇舌草31g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消肿拔毒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方一:将鸡蛋顶端挑一拇指大小孔,把捣碎之蓖麻麻子仁放入蛋内,搅拌均匀后用纸封洞口,然后将鸡蛋立放盅内预制小铁环上固定,加水于盅内(勿令水浸入纸封鸡蛋洞口),再加热煮鸡蛋40分钟,去蛋壳,趁热顿服;或将制好之鸡蛋放甑上蒸熟即可。方二:将白花蛇舌草熬水,代茶频饮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四川中医,1983(4):29.
【组成】泽漆100g,鸡蛋3个。
【功效】利水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加水适量,泽漆与鸡蛋共煮,煮熟后吃鸡蛋喝汤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陕西中草药.
【组成】白毛藤12g,土茯苓12g,苦参12g,干脐带12g,半枝莲12g,墓头回12g。
【功效】清热,解毒,燥湿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煎2次分服。带下者加白槿花6g,糯稻根皮12g,白鸡冠花12g。
【方源】肿瘤病良方1500.
【组成】大蓟、白英各30g,蛇草果15g。
【功效】解毒抗癌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体癌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出血者加地榆炭、芒种草各30g;黄水者加贯众、火鱼草各30g;白带者加石见穿、三白草、竹节草各15g,龙葵30g;腹痛者加香附10g,川棟子15g。
【方源】肿瘤的防治.
【组成】铁树叶、八月札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各30g,蜂房、白术各9g,陈皮6g。
【功效】解毒抗癌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体癌等术后复发、转移者。
【用法】浓煎为500mL,1周内用完。
【方源】上海中医药杂志,1984(8):7.
【组成】紫草30g,紫花地丁30g,草河车30g,黄柏30g,墨旱莲40g,冰片3g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。
【适应证】早期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共研细末,高压消毒外用。
【方源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1983,3(3):156.
【组成】川黄柏60g,雄黄60g,五倍子120g,土茯苓120g,当归120g,阿胶60g,乳香30g,冰片6g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燥湿化浊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上药制膏外用,每周局部上药2次。
【方源】北京中医,1987(2):31.
【组成】白砒45g,明矾60g,雄黄7.2g,没药3.6g。
【功效】燥湿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早期。
【用法】将上药研极细末制成“三品饼”(一分硬币大小,厚2 mm,重0.2g)和“三品杆”(长20~25 mm,直径3mm,重0.25g),紫外线消毒,上药时用凡士林油纱条保护好阴道及穹窿部,第一次在子宫颈口贴敷1枚“三品饼”,7~9日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脱落,休息1-2日后上“三品杆”于子宫颈管中如此反复上药5~12次,直至子宫颈全部摧毁(纵深约25横深约7mm,子宫颈管呈圆锥管简状缺损,修复后形成小而m滑的新生子宫颈)。待局部组织脱落前均敷“双紫花粉”(见选方12)。
【注意】用药时间从经后5~7日至下次经前5日,阴道严重萎缩及有严重心、肝、肾疾病患者不宜用此法。
【疗效】9例患者治疗4个月后全部恢复了正常家务劳动。9例患者至今全部生存,其中生存7年者2例,6年者2例,5年者例,4年者2例。病理和细胞学检查均未见复发。
【方源】河北中医,1989,11(4):4-5.
【组成】青黛3g,麝香1g,冰片2g,雄黄3g,炉甘石6g,煅白矾3g,制乳香3g,制没药3g,大枣20枚。
【功效】解毒散结,消肿除积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早期。
【用法】制成丸药,每丸重3g,纳入阴道,每3~4日用1丸。
【方源】上海中医药杂志,1984(9):9.
【组成】生天南星60g, 生半夏30g, 山豆根15g, 蜈蚣10条, 明矾30g。
【功效】解毒散结,收敛止血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I期、Ⅱ期。
【用法】上药共研末过筛,平均分为20份,每次取1份,沾棉团纳入病变部位,早晚各1次,10日为1个疗程。
【方源】江苏中医,1992,13(3):11.
【组成】乌头30g, 醋适量。
【功效】温经止痛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腹痛者。
【用法】乌头研细末,用醋调成糊状,敷于两足涌泉穴。
【方源】中国名老中医偏方大全.
【组成】半枝莲30g。
【功效】解毒抗癌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水煎浓汁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中华名医名方薪传:肿瘤.
【组成】蜈蚣3条,全蝎6g,昆布、海藻、当归、川续断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各24g,白芍、香附、茯苓各15g,柴胡9g,云南白药(吞服)2g。
【功效】理气化瘀,软坚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水煎3次,分2次服。脾湿带下甚者加山药、萆薢各24g;中气下陷者加黄芪15g、升麻、藁本各10g;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、玄参各15g;便秘甚者加火麻24g;腹部胀痛者加沉香6g,枳壳、延胡索各15g。
【疗效】治疗子宫颈癌13例,结果存活20年者I例,13~20年者3例,8~13年者4例,2-8年者3例,半年者2例;有效率达100%。
【方源】中国中医秘方大全.
【组成】黄芪45g,当归15g,香附12g,三枝、莪术、知母各15g,水蛭30g,鸡内金15g,山豆根60g,桃仁、党参、炮山甲各15g,重楼60g。(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替代品)。
【功效】行气,活血,抗癌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属气滞血瘀型。
【用法】上药共研细末,压片或成丸,每日2~4次,每次3~6g。
【方源】中医妇科临床精华(方名编者注).
【组成】蜈蚣、蜣螂、蠕虫、穿山甲、全蝎各25g。(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替代品)。
【功效】破瘀化痰,行瘀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瘀毒盛者。
【用法】上药烘干研末,每次2.5g,温开水吞服,每日3次。此散有毒,如恶心呕吐,可立服绿豆浆。
【方源】中华肿瘤治疗大成.
【组成】忍冬藤、败酱草各20g,蒲公英、桑寄生各30g,薏苡仁、生白芍各15g,篇蓄12g,全蝎3g,海藻、五加皮、昆布、连翘各10g。
【功效】清热利湿,散结抗癌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体癌术后复发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北京中医药学报,1983(3):8.
【组成】黄柏、紫草各15g, 硼砂、煅白矾、冰片、青黛各30g。
【功效】清热凉血,解毒燥湿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上药共研细末,撒患处;或用凡士林配膏,搽患处,每日1~2次。
【方源】北京肿瘤专家段凤舞方.
【组成】土茯苓30g,贯众、苦参、生地榆各20g,川牛膝、栀子、黄柏各10g,惹苡仁、黄芪、女贞子各20g,枸杞15g、枳壳10g,莪术15g,白花蛇舌草30g,白茅根20g,当归15g,昆布、海藻各20g,重楼、山慈菇各15g。
【功效】清热利湿,活血化瘀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晚期子宫颈癌或术后、放疗后局部复发转移者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每日3次。
【方源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.
【组成】水蛭6g,丹参15g,生蒲黄、五灵脂、枳壳各10g,桂枝12g。
【功效】活血化瘀,祛痰散寒。
【适应证】单发性肌瘤、多发性肌瘤、肌间壁肌瘤、浆膜下肌瘤等各种子宫肌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至400 mL,分早、晚2次服用。白带增多者,加炒白术、杜仲各15g;乳房胀痛者,加柴胡、白芍各12g;下腹冷痛者,加桂枝9g,小茴香12g。
【方源】浙江中医杂志,2015,11(50):816.
【组成】黄芪30g,党参20g,白术10g,山药、枸杞子、女贞子、墨旱莲各15g,百合、玄参各20g,熟地黄、杜仲、桑寄生各15g,甘草10g。
【功效】补气摄血,健脾益肾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服,连续服用3个月,经期不停药,出血量过多者,适当加荆芥炭15g,煅牡蛎20g,黄芪可重用可根据患者体质改为40~50g;胃纳欠佳者,去白术,加鸡内金20 g。
【方源】河北中医药学报,2020,1(35):23-25.
【组成】陈皮10g,红花10g,桃仁10g,当归10g,川芎10g,柴胡5g,桔梗10g,川牛膝10g,山药10g,茯苓10g,根壳10g,炒白术10g。
【功效】补气养阴,活血祛瘀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不孕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2次服用,经期停服。
【方源】中国继续医学教育,2020,22(11):133-135.
【组成】黄芪60g,党参25g,赤芍15g,山药30g,熟地黄15g,菟丝子20g,覆盆子15g,三棱15g,全蝎1条,枸杞子20g,山芋肉15g,升麻12g,沙参12g,白术12g,牡丹皮15g,山慈菇10g,当归12g,鸡血藤20g。
【功效】补脾健肾,活血化瘀,益气养阴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2次服用。放化疗第1日起开始服用,连用5周。
【方源】医学信息,2021,34(22):151-154.
【组成】黄芪、西洋参各30g,当归、白芍各20g,半夏、川贝母各15g,甘草、大枣各6g。
【功效】固血养本,益气扶正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化疗后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服用,化疗开始时服用至化疗结束后3周停服。
【方源】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,2021,24(3):1-4.
【组成】黄芪60g,清半夏30g,甘草、柴胡、党参各20g,干姜、白术各12g,防风、黄芩各10g,吴茱萸6g,黄连3g。
【功效】益胃养阴,活血祛瘀,祛湿通络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化疗后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至200mL,分早、晚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河北医学,2019,25(7):1226-1231.
【组成】桂枝15g,茯苓20g,桃仁20g,当归20g,黄芪10g,牡丹皮15g,赤芍15g,香附15g,鳖甲10g,生牡蛎10g。
【功效】活血化瘀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肿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早、晚2次服用,于月经干净后3日开始服药、经期前后3日及经期停服。在选方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加减化裁。
【方源】吉林中医药,2017,37(12):1222-1225.
【组成】熟地黄20g,山茱萸30g,山药15g,茯苓20g,牡丹皮9g,泽泻15g,槲寄生15g,枸杞子10g,生薏苡仁30g,炒白术10g,姜半夏9g,生地黄10g,北沙参20g,丹参10g,当归10g,莪术12g,白芍15g,半枝莲20g,山慈菇20g,蛇莓20g,龙葵20g,焦三仙各30g,陈皮8g,甘草6g。
【功效】益肾填精,解毒祛邪。
【适应证】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服。乏力重者,加入炒党参、黄芪;阴道出血量多者,加生地榆、茜草根;带下量多者,加芡实、椿根皮;失眠甚者,加入龙骨、煅牡蛎;口干渴者,加人玄参;湿热甚者,加人半边莲、苦参;腰膝酸软甚者,加入仙茅、淫羊藿、巴戟天。
【方源】中医药学报,2018,46(1):98-100.
【组成】桂枝15g,赤芍12g,桃仁12g,红花12g,当归12g,三七12g,乳香12g,没药12g,王不留行20g,鹿角胶15g,黄芪30g,潞党参30g,陈皮12g,炙甘草12g。
【功效】活血化瘀,消癥抗癌。
【适应证】寒湿痰瘀互结型子宫颈癌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3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5,13(13):39-4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