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组成】党参15~30 g,五味子10 g,麦冬、何首乌、桑寄生、女贞子各15 g,牛膝、丹参、墨旱莲、鸡血藤各15~20g,杜仲、续断、天麻各15g,全蝎6g,蜈蚣2条,杭白芍15~25g,甘草6~30 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阴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江苏中医,1989(12):47.
【组成】仙鹤草60~90 g,白花蛇舌草、半边莲、半枝莲各15~30g,喜树根、败酱草根、蛇莓、白毛藤、大青叶、京三棱、莪术、赤芍、红花各10g,惹苡仁10~12g,蛇六谷6g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活血化瘀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化疗期间可不停服。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,改1周服3剂,巩固疗效。阴虚阳亢,湿热内蕴者加黄芩、黄柏、知母、牡丹皮、生地黄各10g,山栀6~9g,玉竹12g;恶心、呕吐、纳呆者可加陈皮、姜半夏、竹茹各6g,鸡内金10g,山楂6~9g;正气虚者加黄芪10~30g,党参10~15g,当归、生地黄、熟地黄、黄精各10g。
【方源】中国中西医杂志,1987,7(12):742.
【组成】柴胡、龙胆草各9g,夏枯草、板蓝根各15g,炙鳖甲、凤尾草各24 g,地骨皮、蝉蜕、地龙各12g,漏芦6g,僵蚕2g,生姜2片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分2次服用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肿瘤效验良方.
【组成】生地黄、熟地黄各15g,山药12g,茯苓12g,女贞子30g,菟丝子30g,牡丹皮12g,赤芍、白芍各12g,延胡索9 g,白蔹30g,莪术15g,蒲公英30 g,鸡血藤18 g,甘草9 g。
【功效】滋补肝肾,活血化瘀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1986,6(9):552.
【组成】丹参、赤芍、穿山甲、续断各15g,桃仁、红花、北龙、天南星各9g,补骨脂10 g,夏枯草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草、益母草各30g (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着代品)。
【功效】活血,化瘀,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辽宁中医杂志,1986(12):19.
【组成】金银花、连翘、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芦根、白花蛇舌草、蒲公英各30g,犀角30g,生地黄24g,白芍12g,牡丹皮8g (犀角已禁用,可以用水牛角代替)。
【功效】清热,养阴,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热毒炽盛型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辽宁中医杂志,1986(12):19.
【组成】北沙参、黄芪各30 g,续断、狗脊、枸杞子名12 g,生地黄、熟地黄、石斛、麦冬、补骨脂、白蒺藜各15g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阴,滋补肝肾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辽宁中医杂志,1986(12):19.
【组成】青蒿、续断、木瓜、伸筋草、秦艽、当归、川芎、甘草、白毛藤、银柴胡、喜树根各10g,桑枝、皂角刺、龟板、龙葵、猪殃殃、地骨皮、夏枯草各12g,桂枝6g,骨碎补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各15g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软坚通络。
【适应证】骨尤文肉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肿瘤效验良方.
【组成】土鳖虫、蕲蛇、当归、徐长卿各10g,蜂房、炙甘草各6g,蜈蚣3条,党参、黄芪各12g,熟地黄、鸡血藤各15g,乳香、没药各9g。
【功效】化瘀通络,益气补血,祛风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肿瘤骨转移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中华名医名方薪传:肿瘤.
【组成】黄芪40 g,白花蛇舌草30 g,半枝莲30 g,热地黄20 g,黄精20 g,当归15 g,党参20 g,土茯苓15g,续断15g,狗脊15 g,菟丝子15 g,红花15 g,桃仁10 g,青黛10g,陈皮10g,甘草15g。
【功效】益气补肾,补血益精,解毒凉血,活血化癌通脉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加水1000mL煎至300mL,分早、晚备温服150m,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,共治疗2个疗程。肾虚者,加龟甲20g,女贞子20g,墨旱莲20g;肾阳虚者,加巴戟天20g,杜仲20 g;恶心呕吐者,加姜竹茹15g、半夏15g,陈皮15 g;高热者,加大青叶30g,金银花20g,连翘20g,柴胡15g;两肋疼痛者,加川棟子15g,延胡索10g;出血者,加仙鹤草30g,侧柏叶15 g,三七粉(冲服)10g。
【方源】中国中医药科技,2019,26(5):702-704.
【组成】黄芪40g,白花蛇舌草30g,半枝莲30g,熟地黄20g,黄精20g,当归15g,党参20g,土茯苓15g,续断15g,狗脊15g,菟丝子15g,红花15g,桃仁10g,青黛10g,陈皮10g,甘草15g。
【功效】化瘀逐痰,通络止痛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至150mL,每日服用2次,连续服用21日为1疗程,共2个疗程。
【方源】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21,19(2):117-119。
【组成】秦艽10g,羌活15g,川芎10g,当归18g,桃仁10g,红花6g,香附子10g,没药6g,五灵脂10g,地龙10g,半枝莲15g,柴胡10g,郁金15g,甘草6g。
【功效】理气活血,化瘀止痛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医药学报,2008,36(1):72-74.
【组成】水牛角30~60g,生地黄30g,赤芍10g,牡丹皮5g,川黄连6g,栀子10g,生石膏30g,金银花15g,蒲公英65g,玄参15g,紫草10g,知母10g,甘草6g,淡竹叶3g。(犀角已禁用,原方作者已用水牛角替代犀角)。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凉血消瘀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医药学报,2008,36(1):72-74.
【组成】柴胡10g,党参15g,黄苓10g,法半夏10g,厚朴10g,苍术10g,陈皮10g,薏苡仁24g,焦三仙各10g,竹茹10g,白扁豆10g,山药20g,甘草3g,生姜3g,大枣4枚。
【功效】健牌和胃,化痰利湿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医药学报,2008,36(1):72-74.
【组成】生地黄20g,熟地黄30g,炒白术10g,当归10g茯苓10g,酸枣仁15g,龙眼肉10g,仙茅15g,仙鹤草15g,女贞子15g,阿胶(烊化)10g,鹿角胶(烊化)10g,炙甘草6g。
【功效】益气补血,化瘀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医药学报,2008,36(1):72-74.
【组成】生地黄30g,太子参30g,麦冬10g,枸杞子10g,当归15g,熟地黄30g,川棟子10g,天冬10g,知母10g,黄柏10g,砂仁6g,墨旱莲15g,半枝莲15g,石见穿15g。
【功效】滋养肝肾,清热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医药学报,2008,36(1):72-74.
【组成】白毛牛骨(先熬制成汤)1000g,陈皮10g,锁阳15g,龟甲10g,干姜6g,知母10g,独活15g,桑寄生15g,秦艽10g,细辛6g,川芎10g,当归10g,熟地黄30g,白芍15g,桂枝6g,焦杜仲15g,牛膝15g,川续断15g,黄芪30g。
【功效】温肾健脾,强筋健骨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中医药学报,2008,36(1):72-74.
【组成】龟甲15g,热地黄15g,补骨脂15g,当归108,川覆盆子10g,菟丝子10g,鹿角胶(烊化)10g,续断何首鸟12g,黄芪20g,没药3g,三七8g。
【功效】补肾活血,通络止痛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服,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,连服药6个疗程。
【方源】辽宁中医杂志,2007,34(4):462-463.
【组成】熟地黄10g,杜仲12g,续断15g,桑寄生15g,狗脊20g,山茱萸10g,络石藤25g,白附子9g,制天南星10g,炮穿山甲10g,炙僵蚕10g。(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替代品)。
【功效】补肾通络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江苏中医药,2008,40(9):38-39.
【组成】生地黄15g,山茱萸20g,卷柏15g,何首乌20g,杜仲15g,淫羊藿15g,黄芪20g,白芍20g,白花蛇舌草20g,半枝莲20g,猫爪草15g,山慈菇15g,莪术10g,水蛭3g,桃仁10g,红花5g,佛手6g。
【功效】补肾,解毒,化瘀。
【适应证】多发性骨髓瘤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。
【方源】安徽医药,2006,10(12):915-916.
【组成】菊花9g,海藻15g,皂角刺9g,山慈菇12g,三棱12g,马钱子6g,山豆根30g,莪术6g。
【功效】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骨肉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科方.
【组成】党参、黄芪、当归尾、赤芍、白术、丹参各9g,续断、狗脊各12g,桑寄生30g,王不留行9g,海藻12g,海带12g,全蝎粉(吞服)4.5g,地龙粉(吞服)4.5g,小温中丸(包煎)12g。
【功效】益气健脾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溶骨性骨肉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另配二黄丸(0.15 g装)每周吞服1粒。
【方源】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小组方.
【组成】天麻9g,鸭蛋1个。
【功效】化痰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骨肉瘤。
【用法】天麻研极细末,鸭蛋放盐水浸泡7日,开一小孔,倒出适量蛋清,再把天麻末倒人蛋内,用麦面和饼将鸭蛋封固,置火炭中煨熟备用。早晨空腹服1个,每日1次,开水送下。
【方源】山东中医学院学报,1985(2):66.
【组成】寻骨风30g,白英30g,羊蹄根30g,补骨脂15g。
【功效】补肾强骨,解毒消瘤。
【适应证】骨肉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方源】实用抗癌药物手册.
【组成】方一:白蔹60g,莪术30g,蒲公英30g,夏枯草15g,生牡蛎30g,制乳香9g,制没药9g,薏苡仁30g,重楼30g,全蝎9g,甘草15g。方二:全蝎9g,蜈蚣2条。
【功效】解毒,散结,抗癌。
【适应证】骨转移瘤。
【用法】方一:水煎服,每日1剂;方二:研末分次冲服。
【方源】山东中医杂志,1981(1):44.
【组成】黄藤180g,生川乌、生草乌、生白及、山慈菇、木芙蓉、当归尾、赤芍、红花、制没药各120g,血竭150g,麝香6g,冰片20g。
【功效】活血化瘀,抗癌消肿。
【适应证】骨巨细胞瘤。
【用法】诸药共为细末,温开水调成糊状,外敷患处,3日换药1次。
【方源】陕西中医,1989(6):264.
【组成】黄芪30g,党参15g,白末12g,当归15g,金银花连翘30g,蒲公英30g,赤芍12g,郁金9g,海藻15g,昆陈皮9g,半夏9g。
【功效】益气托毒,清热消瘀,软坚化痰。
【适应证】臀部脂肪肉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方源】河南洛阳医专附属医院林芹壁方.
【组成】黄芪15g,党参15g,白术15g,熟地黄15g,枸杞子15g,山药15g,天冬15g,茯苓12g,甘草4.5g,何首乌9g,黄精9g,白花蛇舌草30g,木香4.5g,大枣5枚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血,补益肝肾,清热解毒。
【适应证】纤维肉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方源】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方.
【组成】党参9g,黄芪9g,当归尾9g,赤芍9g,续断12.5g,桑寄生31g,王不留行9g,牡蛎31g,夏枯草8g,白术12.5g,陈皮6g,木香5g,海藻、海带(包煎)各12.5g。
【功效】补益气血,化瘀消坚。
【适应证】溶骨性肉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同时,加服二黄丸(五粒装),每周吞服1粒。
【方源】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方(方名编者注).
【组成】内服方:延胡索、乳香、没药、丹参、红花、刘寄牛膝、续断、益母草各9g,苏木、血竭各6g,土鳖虫3g。外敷方:当归12.5 g,赤芍、儿茶、雄黄、刘寄奴、血竭各9 g,乳香、没药各6g,藏红花2g,冰片3g,麝香0.15g。
【功效】益气补肾,活血止痛。
【适应证】骨巨细胞瘤。
【用法】内服方水煎服。外敷方研末调敷患处,3日1换,取下稍加新药重新再敷。
【方源】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方.
【组成】熟地黄30g,肉桂3g,鹿角胶10g,麻黄1.5g,白芥子6g,炮姜1.5g,生甘草3g,威灵仙30g,补骨脂20g,透骨草15g,路路通10g,川乌2g,草乌2g。
【功效】温阳开凝,通络化滞。
【适应证】阴寒凝滞之骨肉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方源】中医肿瘤学.
【组成】制整甲60g,海藻60g,丹参60g,牡蛎60g,穿山甲5g,全蝎30g,蜂房30g,木香24g,红花15g (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替代品)。
【功效】活血行气,软坚散结。
【适应证】腹膜间皮瘤。
【用法】水煎2次分服,每日1剂。同时配合针灸,主穴:章门(双)、痞根(双);配穴:胸背部反应点、内关(双)、足三里(双)。
【方源】经验方.
【组成】黄芪30g,党参30g,补骨脂15g,鸡血藤15g,熟地黄15g,当归15g,枸杞子15g,炙甘草6g。
【功效】健脾补肾。
【适应证】恶性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至400mL,分2次各服200mL,连续服用7日为1个疗程。
【方源】中医正骨,2021,4(33):38-42.
【组成】百合、石斛、大青叶各30g,石菖蒲15g,延胡索、徐长卿各20g,丁香、天南星、乌药各10g,穿山甲10g (穿山甲已禁用,酌情使用替代品)。
【功效】活血养阴,理气止痛。
【适应证】肿瘤骨转移癌疼痛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方源】四川中医,2003(12):46.
【组成】桂枝、延胡索、甘草各10g,白芍、丹参各15g,生姜、山药各20g。
【功效】温中补虚,和中缓急。
【适应证】虚寒型癌症腹痛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方源】实用中医药杂志,2000,16(12):17.
【组成】当归15g,赤芍15g,川芎15g,熟地黄12g,丹参15g,延胡索15g,三七粉(冲服)3g,乳香12g,没药12g,桃仁10g,红花10g,补骨脂15g,骨碎补15g。
【功效】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。
【适应证】骨转移癌痛。
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至300mL,口服。
【方源】科学技术与工程,2011,28(11):6940-6943.